情报探索

先秦兵家决策思想简论

 

先秦兵家决策思想筒论刘仲宇;决策,在社会实践中是常见的。人们在行动之前,尤其在重大的或者关系到全局的,行动开始之前,总是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形成较完整的方案,并且尽量确定一个较为有利的实施时机,这就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成败。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决策已经成了专门学问。由于实践内容韵不同,:决策的内容,程序等等也必然是各不相同的。但从一般方法沦的角度考察,仍有许多共同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考察前人的决策经验与理论,对于今天的实践,无疑是一种借鉴。在这方面,先秦兵家.的决策思想就很值得探讨。;;.;尽管两千多年前的决策思想,不能贴上现代的标签,·但是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在政:·;洽、经济等方面进行决策的借鉴。其中有些带规律性的方法,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予以·改进与运用。·一、完善决策的主观条件一决策者的权、责与德、能作为军事决策,包括战略和;战术两方面的内容。战略决策;,一般由国君召集将帅制定,这就是所谓“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尉缭于·将令》)战略决策的最后确定者是国君,但实际上总是由将帅制订谋略方案,然后由国君认可。战术决策,由军队将帅决定。先秦兵家要求国君对在外的将帅授予绝对的决策权,高度的自主权。《孙子兵法》把“将能而君不御”看作制胜的条件之一;《孙膑兵法》论述“恒胜有五”,第一就是“得主专制胜”,“恒不胜有五”,首先也是“御将不胜"。他们要求造成“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吴于,论将》)之所以作这样的规定,,首先是考虑到战争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曹操,《孙子注》)国君或者惯于处理政治问题,而未必懂得战争,因此必须将指挥、决策权在一定时间里交给洞晓这些规律的将帅。其次,战场上情况纷纭复杂,变幻无常,国君处于深宫,更无法把握,如果硬要干涉军务,结果都很不美妙。所以,孙武?“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被后代的军事家一再称引。.实践证明,这种要求将决策权交给第一线的统帅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古代名将的成功,总是与得到国君的信任或者能顶住国君不适当的命令,从而得以贯彻既定的战略决策,实施符合实际的战术决策相联系的,孙武、司马穰苴等名将都是这样。而国君不能专任名将,不察实情,中途改变既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往往招致战争失败。赵王不听蔺相如之言,以赵括代廉颇,改变原定的深沟高垒防御待变的决策,结果导致长平惨败,就是一例。因此战略决策,尽管最后的批准权在国君,但一旦决定,就要允许将帅坚定地去贯彻战略意图,决不能轻易变更。至于战术决策权,更应授予第一线的指挥员,对他们信任不疑,而将帅则应维护与合理使用自己的决策权,这是克歌制胜的重要条件。将帅一旦“得主专制”,手上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肩上也就压上重担,责任匪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甚至可以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也,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作战》)因此,选择将帅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先秦兵家对于一个好的统帅应具有的才能、品质、节操是极其重视的。道理很简单,决策者被赋予极大的职权,便必须有相应的德才方能担当得起。在先秦兵家心目中,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应是全才,而不应是一曲之士,一偏之才。譬如,勇敢应是将才的一个内涵,但决不是全部内涵。“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吴子.论将》)片面强调勇敢,就会轻敌莽撞,盲目接战,却看不清利害所在。所谓全才,应当是包含能与德两个方面。孙武提出: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于·始计》),就对将才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仁,勇是德的要求,智是能的要求,信(赏罚必信)、严(军纪号令严明)既是德的要求,实现它们又须凭仗才能。将能与不能,首先是看他对于战争的规律、机制有没有清楚的认识,能否审时度势。他对于战争中的各个要素应当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力求达到翻知道”的水准:尊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利,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陈则知八陈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静),此王者之将也。。(《孙膑兵法·八陈>))总之,将才首先应是通晓战争规律,富有经验,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专家。然而,这还不是将帅智能的全部。作为大将之才,不仅要懂军事,而且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孙子兵法》论兵,主张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是“道”,“天”,“地”、翻将”、“法妙,首项是政治,第二项天文,第三项地利,第四,五项才是纯军事的范畴。《管子·地图》更提出,独挡一面的大将应“徧(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即不仅对天下大势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能明察政治,军事各种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数”)和变化机制(。机。),善于掌握与利用这种矗机数”。先秦兵家认为,大将的才干还必须有德与之相配。孙子说得好:梯故战道必胜,君曰无戏,必战可也,战道不胜,君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篇》)大将作为决策者,不仅要了解,洞察战况,掌握战机,而且还要能排除干扰,使正确的决策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将个人的一时私利置之度外,将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维护君主的利益放在首位。惟有具备这种高尚品德,他的才能方可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发挥。总之,在先秦兵家的心目中,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担负起决策者的重任。通晓军事、政治,善于捕捉和处理战机,又有与之相统一的德行,这是决策主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得主专制”,则是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重要条件。这些,构成了决策的主观因素。二、提供决策的坚实依据——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具备决策的主观条件,是决策得以进行的前提。但是决策还要有它的客观依据,那就是对敌我双方各种情况的如实的了解。“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尉缭子.兵教下》),即必须事先考虑敌我双方的得失利害,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要出兵。这也就是说,摸清情况,决策才有依据。这种在决10,策前对敌我情况的考察;喀孙子兵法》称为蠢先知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情报工作。情报,狭义地说,是敌我的装备,将领,兵力、态势等等,广义地说,包括敌我双方一切政治、经济,兵力等全部情况,以及对有关天时,地理情况的了解。无论哪种情报,先秦兵:家都坚持认为必须是真实的,具体的,而且力求是全面的。;?情报必须是真实的。因此兵家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T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于.用间》)这里指出错误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翻取于鬼神”,求神问卜是无济于事的,第二种是口象于事”.,即以类似的或既往的事件类推目前的情况,显然,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也是错误的,第三种是拓验于度。。度,或称度数,即法则,规则,验于度,即以;法则,规则去验证,也就是演绎,证明,这是一种先验的,教条式的方法。用这三种办法得出的所谓“情报",是不真实的,用这样的材料作为决策的依据,结论是不会正确的。正确的途径只有程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必须依靠真正了解敌情的人提供的情报,才能得到第二手的,真实趵情报。:;:,情报又必须是全面的,具体的。这里说的全面,具体;,首先是指掌握影响到战争的各个要素的全部情况,同时,就某方面的情报来说,。也要力求全面,尽可能弄清有关的细节。例如,对于地形,“辕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管子·地图》·),全面了解地形情况,才能不失地利。又如,“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噬孙子·用间》)掌握这些具体的细节,决策才有.切实的依据。.真实,具体,全面的情报,不是轻易可以得到,而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收集,尤其是翠方的情况,更要靠专人去刺探。其中一个方法是使用间谍。“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英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孙子·用间》)因此,用间,就是口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同上)用兵“不用间,不胜。”(《孙膑兵法.篡卒》)!另外还要应用各种实地勘串,试坪以至火力侦察等手段去探求。比如,·;对准备用兵的国家,移示之财以观其穷,示之弊以观其病”(《尉缭子·兵教下》),是试探,两军猝遇,不明敌情,“令贱而勇者,将轻锐而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以.“观敌之来”的不同表现而加以判断,是火力侦察。总而言之,兵家对于情报,采取积极搜求的态度,千方百计,务求必得,甚至付出相当的牺牲,也在所不借。这样仿的原因就在于情报是决策的基础。;收集到的情报可能是零碎的,杂乱的,这就有一个如何整理,筛选的问题。对此,.先秦兵家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专门范畴,用以概括,规范情艰素材。《孙子兵法》首卷提出“经之以五事":。道。,口天”,“地",“将",“法”.,就是!五个大范畴。而作为战争,必有敌我双方,故材五事"中又贯穿着“彼,此”两大范畴。孙膑则将影响战争的重大因素归纳为矗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范畴。每个大范畴又包括一系列小范畴;如所谓。地”,包括‘d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所谓“将”,包括智、信,仁、;勇、严,等等。决策者面临的是战争中各个要素、各种现象纷纭复杂的网络。有了这些范畴,就有了网上纽结,就提供了掌握现象之网的把手。运用这些范畴,才有可能使零乱的、初看不相关联的情报素材系统化,条理化。他们的范畴是从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的固定角度提出的,因此用它们去概括情报资料的时候,也就舍去了与军事无关的素材。拿地形来说,兵家提出轻地。争地,交地,街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系列范畴,显然着眼于军事行动,而与一般地理学上的考察有别。所以,他们提出的范畴对情报又起着规范和筛选的作用。另外,这些范畴还对情报的收集起着某种指导作用,它规定着情报工作的内容、方向和目的o/总而言之,运用一系列专门范畴去整理情报素材,是情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运用这些范畴是将帅“智”、“能”的重要内容,兵家素来是十分重视的。·收集、整理情报的目的在于从中找出敌我力量对比形势以及发展的可能趋势等等,从而为决策提供直接依据。这就需要对初步整理过的情报作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柝,《孙子》称为“校”,《;吴子》称为“权”。“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劳(《孙子·始计))),就是将所了解到的敌我双方“道”、“天。,梯地妙,“将",翻法"五个方面的情报,加以比较分析,探寻出战争胜负的情势。《管子·地图》等篇提出大将要“儒知天下,串御机数”,!则是对《孙子》这一思想的一个发展。!;从真实,具体、全面的情报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制作工夫,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了战争各要素的机制,预见到了它的发展,才算真正达到了“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地步。只有达到这一步,才为正式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约依据。,三、决策的选择——追求最佳方案及其原则对有关情报的正确分析,为最后下定决心、制定方案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土,就;呵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态势定出相应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步才是决策的真正形成。不过在先秦兵家看来,所定的措施不是能够应付形势就完了,而要力求有必胜不败的把握,力求订出上善之策。这就是说,要力求制订最优的方案。这是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准则。《孙子·谋攻》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玫城。-尠·又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常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抄什么方案是最佳的,孙子的标准后人不见得都赞成.o然而,其中包含的合理思想,却是十分可贵的,那就是在决策时,如有诸多方案存在,一定要选择最佳的方案。·—战争是严酷的力量较量。所谓最佳的方案,当然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至少是“不若则能逃之”,即当着战场上力量对比不利于我方时,可以安全转移。这就要求估计到形势发展的多种可能,力求实现对自己最有利的可能;针对某一情况可以采取数种措施,力求实现能取得最大胜利的措施。《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就是因为这两种方案取得的成果最大,而代价最小。而“伐兵”,交战的结果即使获胜,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至于“攻城",在春秋末年还是极困难的事,很难避免“攻之灾”,所以攻城是下策,万不得巳时才会采取;一句话,所谓最佳方案,就是能力争“自保而全胜"的方案(见《孙子.军形》)。怎样才能寻求最佳方案呢?先秦兵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以它们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和表现出的哲理的光辉,一再受到后人的赞赏。这里试列举一部分。其一,捕捉最有利的战机发动进攻。兵家认为,用兵必须见可进而进,可进与否,在于掌握一个“时”字。对此,范蠡的成功实践和精彩理论给人很多启示。当着勾践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时,范熬曾指出:程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国语.越语》)他坚信胜负是可以转化的,吴的强盛可以转化为它的反面,越的屈辱也会有终了的一日。只有事物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条件成熟了,双方才会转化。所谓“极”,所谓“当”,就是适当的时机,抓不住时机,“过极失当。,只能是妄动。必定招致失败。那么,怎样确定“极”。“当",不失时机呢?他提出:梯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同上)意思是说,;吴国由盛;转衰的转机,是多种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仅有天灾而不失人和,或君臣不和而没有天灾,都不能造成这种转机。“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同上)所以只有当着吴国遭受天灾,人民饥饿,吴统治者内部不和,而又犯了战略错误,:·北上争霸时,才发动了进攻。总之,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有利的进攻的时机,·而指挥者的职责在于及时地抓住它,迅速、果敢,全力以赴,采取相应的行动:.:“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弗及。。(同上)范蠡讨论的主要是战略决策中的问题,而《孙子.}所谓。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则是从战役,;战术着眼,要求勿误战机。意思是两军对峙,我方先应以静待变,诱导敌方因懈怠而松开阵势,暴露弱点;然后就如脱逃的兔子那样迅疾地发动进攻,迅雷不及掩耳·,使敌方简直来不及采取抵御的措施。的确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胜利。;;·,;其二,力争自立于不败之地,而善于发现并攻击敌人的弱点。·这就·是《孙子》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他们看来敌我双方都各有长处,各有弱点。所谓“不可胜在己。,就是自己采取守势时,严密得无懈可击,造成了不可战胜的条件。所谓“可胜在敌”?则是说要善于发现,利用敌人的弱点,对之实施攻击。·这样善战者就是“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他的取得胜利,不过抓住了敌人招致失败的弱点而已。所谓“避实击虚。,以及梯披亢捣虚,形格势禁"·《孙膑语,见《史记。孙子吴犀列传净),都是实行这一原则的著名格言。《孙子,军争》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及“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等等,也都是这州原则在临战中的体现。其三,善于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动,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孙子·虚实》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指的这一原则。自己不为敌人的假象,权诈所迷惑,却善于调动敌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敌佚而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自己的行动让敌人无从捉摸,“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孙膑也认为:“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mlJ镏铼而有余。”兵少势弱,仍能掌握或者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反之,则移数倍而不足。,兵力再多也是徒然(参看16c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为)o因此,先秦兵家都极重视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弱点和失误,从而一举战胜之。孙膑在齐魏桂陵之战中,?用攻其必救的办法调动敌人,终于破魏军,擒庞涓,就是÷个成功的战例(参看,c孙膑兵法·擒庞涡》)。齐泯王受了燕国间谍苏秦的欺瞒;,;将主力调去攻打宋国,北方空虚,使燕兵得以长驱直入,终招致身死国危,则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参看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9.》)。基四,善于奇正相生,机动应变。兵家一般都主张在用兵方法上,不拘一格,不泥一势,应。以正合,以奇胜”,而且“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兵势》)所谓奇正当然是相对而言的。据孙膑说,奇是正的反面,即“以异为奇”。如“静为动奇,佚为劳奇”,梯发而为;正·,;,其束发者奇也。拧以正面与

上一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情报与信息的效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