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探索

抗战时期云南防空情报网作用考析上

 

云南防空建设与实施从1937年8月省防空协会成立时开始,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而结束,历时8年,与抗战相始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以1938年9月28日敌机首次空袭昆明为起点,在这之前为准备时期,之后为防空实施阶段。准备时期主要是成立省防空协会和防空情报处等指挥机构,发展协会会员8千余人,积极开展防空宣传和防空训练,并举行了数次防空演习。防空实施阶段根据防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防空的组织机构;加强防空情报网建设和通信保障;逐步加强防护措施;军队防空作战。逐步形成了由电台、目测(对空监视)、电政通信、电话通信、铁路通信、半导体收音设备、警报、信号灯等组成的功能强大的防空情报网体系,在当时国民党看来,相对于军队的积极进攻,情报属于消极防空,但该情报网在军队防空作战中的确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

一、云南防空情报网络的创建

抗战时期,云南防空情报包括空军作战情报,主要依靠遍及城乡的对空监视队、哨保障。同时,建立情报传递报知通信网。正如王仲《漫谈防空情报工作》指出:以云南省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上,如果仅依赖监视哨防空,需要配置哨所4千多所,因此,通信更为重要。当时,全省的防空通信以省电政局、省电话局、省防空司令部和空军协同保障。以有线通信为主,充分利用省电政局、电话局、铁路等既设通信设施,不足部分由省防空司令部和空军补充建设。无线电部分,由省防空司令部和空军自建,航空委员会调派部分通讯补充,建成省防空司令部和空军两个互为协同的防空情报系统和通信网。

云南省防空协会及其情报处成立后,直辖3个防空监视队。据《云南文史资料选集》记载,1938年,特别是日本占领越南后,日机轰炸云南日益频繁,嚣张的日机经常大摇大摆结队而来,低空肆意投弹扫射。血的教训让云南人更加重视电信网络的建设。4月,监视队第三队所属哨所成立,其任务是监视昆明市东南直径250公里范围内情报。4月25日,情报处通讯总所成立,负责搜集省内外及各队哨的情报。1940年1月,无线电台成立,从越南运进200W 发报机一部、三灯收报机三部开展工作。同年2月,通信总所改名为情报所,隶属情报处,增加电台编制。当时防空监视网的具体配置——监视哨的通信保障:省防空司令部情报处通信总所至对空监视队,对空监视队至各监视哨均设有线专用线路,对重要队哨或没设有线线路的队哨,配无线电台保障。空军所属的对空监视队哨,一般配无线电台,并设分台。从当时的《昆明区防空情报网配备监视哨线路里程表》可具体看出各地与昆明的联络,如寻甸为直达,利用昆寻电话单线;宣威为直达,利用曲宣及昆曲的电报线;广南为直达,设无线电机;沪西为用弥勒的线路中转,利用泸弥电报线;大理、昭通则是利用当地的无线电台与昆明联络。别外,《云南省防空监视队哨设置条例》规定:凡设在防空监视区之内的交通通讯机关(铁路、公路)亦负有对空监视任务,而为辅助防空监视哨。1941年美国空军志愿队即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昆明习惯称之为“飞虎队”)来华协助作战。昆明作为美空军基地,应美军志愿队的要求,以昆明为中心的100公里范围内,每20公里架设一个防空监视哨,形成了协助空军作战的电话情报网。(如图1-1,图2-1)以后,每天综合各监视队哨、电台发来的情报,及时准确地在敌机进入滇境时,发出预警信号,市民们则习惯了每天注意警报信号,及时疏散至郊区躲避。为便于老幼事先疏散,由防空司令部制发白、红、绿三色信号旗,白色代表预行警报、红色代表空袭警报、绿色代表解除警报,由专人用自行车传送到警察局,由各警察分局传达到各警报点,然后传达到市民,不使用音响。但是空袭警报与解除警报同时用音响传达,并增加警报信号灯。

“当日军飞机由越南进入文山境内,前方监视哨的人员通过观察飞机的数量、型号、方向等信息后,沿途的情报网就会提前向昆明等地电话报警。如果判定是日机空袭昆明,在昆明最高点五华山瞭望塔上挂一个红灯笼,全城都看得到,鸣警报器,老百姓很快就向城外疏散。当敌机距市空不远,则再鸣警报器,其声间隔短而急,即紧急警报。当五华山上见两个灯,飞机发动机的声响远远都能听到,说明日机快到昆明上空。日本飞机轰炸出境后,五华山升起绿灯笼,警报器作长鸣,数分钟而止,老百姓就会一个个从城门回来。”郝炬生前描述。

上一篇:窃取情报般读书
下一篇:没有了